臺灣電視:越過底線的戰爭
「史鎮康事件」
那一幕確實抓住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三月二十六日晚間,TVBS無線衛星電視臺播出一則獨家報道:黑道小弟周政保持槍對著角頭老大劉瑞榮嗆聲,並在鏡頭前展示各式火力強大的武器,之後其他新聞台相繼播出這段畫面,黑道小弟一夕之間變成「臺灣本拉登」。
接下來的劇情急轉直下,TVBS在二十八日出面「自首」,坦承這是一則假新聞,影帶系由TVBS駐地記者史鎮康匿名送往中部新聞中心。臺北新聞總部對來源雖然展開調查,並向警方報備,但在獨家新聞壓力下仍然搶在第一時間播出,其他媒體隨之跟進。
假新聞事件發生第四天,「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副主委石世豪指出,TVBS涉及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十七條(節目內容不得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妨害兒童或青少年身心健康、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將對TVBS行為做出「最嚴厲處分」。
同一天,周政保遭緝捕到案,警方搜出其所擁槍枝為一比一的仿真槍,換句話說,新聞不是真的,「強大火力」也不是真的,宛如魔幻寫實小說才有的情節。而TVBS除被課以重罰外,還導致兩位記者被免職,以及總經理李濤下臺,但他仍繼續主持指標性政論節目《二一零零全民開講》。
姑且不論「史鎮康事件」是否將成為「臺灣電視新聞史上最大醜聞」,舊恨迭上新仇,NCC的「最嚴厲處分」顯然不符合當權者期待。民進黨開始猛轟NCC,繼而衍生出行政院對NCC委員吳忠吉、劉孔中開鍘的案外案,而不滿NCC的團體則喊出發動十萬人包圍TVBS,最後目標在逼使關台;「友台」的三立新聞也以討伐亂世狂魔的「媒體正義使者」姿態對TVBS展開追殺。
什麼樣的新聞符合觀眾口味
這一切只是因為TVBS是作為「倒扁中心」與「唱衰臺灣總部」的「統派媒體」。而如果它不是呢?如果三立新聞台恰好不是深綠的電視臺呢?政治立場遮掩了事件的本質,也重創新聞專業。「史鎮康事件」的本質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它赤裸裸凸顯了電視新聞惡性競爭的生態。有上百個頻道,十幾個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新聞台要一起瓜分六百至一百億新臺幣的廣告大餅。電視仰賴廣告,廣告仰賴收視率,而收視率唯「觀眾口味」是問。當AGB尼爾森以每一分鐘為變化單位將收視率呈現給電視臺,電視臺主管很快就知道觀眾對怎樣的新聞感興趣,看到怎樣的新聞才不會換台了。
新聞主播很大程度上決定收視率,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戴忠仁。當中天新聞當家主播方念華跳槽到TVBS,空出來的大位由已經淡出新聞圈的戴忠仁接手,但中天與戴忠仁僅只簽約三個月,雙方約定三個月內如果收視率沒有起來便要走人。三個月後戴忠仁黯然離去,儘管曾經名重一時,風采也依舊,婦女觀眾終究還是摒棄了這位後來傳出家暴事件的男主播。然後中天把張雅琴從三立挖角過來,走權威路線的張雅琴果然了得,中天新聞收視率立刻向上攀升到第一名。
每分鐘收視率讓電視新聞台總算徹底摸清了觀眾口味。觀眾喜歡怎樣的新聞呢?聳動的、濫情的、溫馨的、八卦的、名模的、名牌的、命理的、好玩的、好吃的,基本上這些新聞都能衝高收視率。所以女明星許瑋倫車禍身亡、首富郭台銘與香港女明星劉嘉玲牽手、首富郭台銘與第一名模林志玲擁舞、「總統夫人」吳淑珍戴的冰種翡翠和蒂芬妮鑽戒、總統女婿趙建銘的萬寶龍鑽筆及其全身上下行頭、馬英九酒醉時不小心流露出的媚態、王建民旋風、蔡依林買豪宅、周傑倫掉頭發、小S再度懷孕、一客一萬元的頂級牛排、一隻百萬元的包包、每日大排長龍的小吃攤、五個窮小孩合吃一碗麵、與生命拔河的罕見病症、算命先生的國運預言、全民瘋Wii遊戲機以上皆屬「好看的新聞」。但是為了讓新聞更「好看」,記者也不再只是站在新聞現場播報,那太傳統古板了,記者需要拿著麥克風親自下場仿真演出,語調則要高亢興奮以加強渲染力。這似乎解釋了何以時下越來越多的主播或記者轉行為藝人如侯佩岑、王怡人,不然便是以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現在綜藝節目當來賓,如《康熙來了》。
「一切都是為了觀眾」
「好看的新聞」的最佳主角從來就是超級大名人加上一段撲朔迷離的多角迷情,有金錢、有情慾還有謊言。以這樣的標準來說,近日由《壹週刊》點火的「郭台銘、陳崇美緋聞事件」就成了電視新聞台最努力追逐的頭號新聞。雖然是二十年前便塵封的往事,記者還是親臨傳說中的兩人同居處,手握一把大鑰匙做開門狀以便讓觀眾深刻瞭解陳崇美曾經握有郭家大門鑰匙;明知不會得到答案,也是要盡責地去按鄰居門鈴問一聲:「請問有沒有看過陳崇美進出?」
附帶一提,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的專題或報道往往立刻成為當日電視新聞的題材。電視記者被「跑新聞」的壓力壓榨到沒有時間以及能力挖掘新聞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面,「獨家新聞」又是太過誘人的餌,沒有記者不想去搶,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搶。
去年七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偕同妻子翁帆來台開中研院院士會議,如果只是楊振寧隻身前來,電子媒體不會大做文章,但因為有了相差五十四歲的妻子──年輕美麗的翁帆陪同,媒體從他倆下機後便以大陣仗相迎。翁帆一下機就被問對臺灣的印象,愣住了。
往後數日,只要有公開行程,電子媒體便貼身採訪翁帆,密集報道院士夫人活動。資深媒體人陳揮文一句話撕開媒體那藏在表面言語背後隱晦不宣的意圖──他說:其實媒體最感興趣,真正想問的是:「請問你們有沒有性生活?」
一切都是為了觀眾。因為觀眾想知道,特別是公眾人物不為人知的隱情秘事。而媒體是如此貼心地為觀眾設想,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被當事人罵到臭頭亦在所不惜。公眾人物就像小說《香水》中滴了香水的葛奴乙,葛奴乙天生無味,但他所調配出來的香水,只消往身上滴一滴,就能產生一股把四周的人吸附過來的旋渦;不但吸附過來,還開始啃噬,於是香水葛奴乙就這樣一塊塊被肢解,被吞了個精光,分食者臉上還浮現出幸福的光輝。
媒體就是一直在尋找香水葛奴乙的分食者。只要是觀眾想看的,大事不說,再怎樣雞毛蒜皮的事,電視新聞一定播。有觀眾想看而挖不到的新聞嗎?一位博客回答了這個問題:「沒關係,它會想辦法去製造出來。」
立委諸公向來最是深諳做怎樣的動作,說怎樣的話才能夠成為香水葛奴乙的一群人了。不管正面負面,搏得畫面最重要;結果觀眾總是不記得,或者根本無從知道所為何來,記憶僅只停留于王淑慧如何向立法院長王金平丟鞋子、李敖又如何把鞋子丟向行政院長蘇貞昌,林國慶與李鎮楠假「關心學生安全」之名大鬧台大校園,以及林重謨打「玻尿酸」撫平皺紋、邱毅戴假髮種種。國會議員透過電視媒體的再現,個個彷佛成了為娛樂大眾而存在的人物。
惡性競爭的深層原因
嚴肅來看,這裏面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的法規和制度致使電視新聞台暴增到已經無法良性競爭的局面?二是怎樣的廣告購買機制讓收視率掐住了電視新聞的咽喉?事實上還有第三個問題:怎樣的環境造就了電視記者的棄守專業,並且豢養出一批以膻色腥為主食,但偶爾也有光亮、溫暖與良善一閃而過的旁觀者?
最後一個問題的簡單答案是人性。
臺灣解嚴二十年了。二十年以前,政府以各種理由封阻新媒體誕生,直到一九九三年,「立法院」通過有線電視法,開放設立新聞台。一九九七年出現第四家無線台民視。新聞局的思維是,新聞台一多,彼此自由競爭,可以破除多年來媒體的一言堂和壟斷,百花齊放,卻未曾料到會有今天的惡性競爭與對峙局面。後者來自不同的政治立場,新聞台所代表的顏色觀眾都心知肚明。
傳播界人士認為過多的電視臺來自「錯誤的媒體政策」,臺灣新聞從業人員人數密度可能居世界之冠。但財團又為何熱衷經營24小時電視臺呢?「目的就是賺錢」,有傳播學者指出。在各種類別的節目中,電視新聞所吸引的觀眾數量最龐大,也涵蓋各年齡層、性別與職別。有了觀眾便有收視率,有了收視率就有廣告,有廣告才能賺錢。其中,政府又是最大的廣告主──這是政府在「寧可不要政府,也不能沒有媒體」的宣誓背後,以另一種形式操控媒體。
電視頻道多到爆炸的結果,就是收視率普遍都太低,所以廣告主片面實施的「保證CPRP」的廣告購買方式已成為電視廣告購買的主流。傳播學者解釋,所謂的「保證CPRP」,意思是廣告商在購買廣告時並不在意電視內容好壞,只鎖定收視率,以固定金額購買收視點;收視率如果偏低還可以少付點兒廣告費,如果沒有達到事先要求,電視臺則要設法補足。至於新聞台的「每分鐘節目收視率」所代表的意義其實是「每分鐘廣告收視率」,節目收視率高幾個小數點,理論上廣告收視率也會高幾個小數點。為了「每分鐘節目收視率」所帶來的「每分鐘廣告收視率」,電視新聞台卯足全力尋找或製作低廉的、方便取得的,但觀眾愛看的新聞,這就是新聞亂象背後的真相,也是「史鎮康事件」的由來。
有人提出「媒體自律」。事實上就在二零零六年三月二十九日當天,東森、三立、年代、中天等三十四家電視公司、七十二個頻道才成立「中華民國衛星廣電同業公會」,下設「新聞自律委員會」,並訂立《衛星電視新聞頻道自律公約》,白紙黑字「力求精確查證,完整平衡、尊重多元,以不偏不頗的專業原則處理及呈現新聞信息」,「尊重隱私權,凡屬非關公眾利益的私人事件避免報導」,「犯罪新聞的報導,應謹守社會教化意義,儘量避免描述犯罪情節,不可過於煽情誇大,審慎考慮社會風氣及影響」。
說時容易做時難。更何況自律公約的白紙黑字之間充滿了灰色地帶,又有人開始期待合併與退場機制的出現──在那之前,是一場沒有底線的戰爭。
(蘇惠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