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王世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王世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10/31

中國唯一的送子Uncle 作者:戴忠仁

很多人知道我當電視主播多年,卻不知道在家我也是製作人,因為我有四個小孩。一位朋友開玩笑的對我說,八成是因為我曾供奉註生娘娘的香油錢不少之故,我回說”錯,是因為神仙幫我多射了幾粒!”一旁一位女性友人頓時臉紅,”想到哪兒去了。”我拿出手機找出照片說”是他多射了幾粒,保佑我的”只見舉座皆茫然,看來我不能繼續開玩笑了,於是我正色說了一段”送子帥哥”的故事。

我出示手機上的照片是今年(2011年)大陸嘉德拍賣公司春拍時所拍攝的一尊青銅像—張仙,原收藏家是已故的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而這尊張仙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扮演送子角色的男性神祇。這尊青銅人物像頭帶如意冠,旁垂巾角及飄帶,飄帶搭捶兩肩,袒胸露長袍及內衣雙重衣襟,腰間紮帶,上面掛一佩飾,帶下飄長穗,因風曳動,足穿長靴,瀟灑之致,人物神情安逸自得,同時右手三指撚彈丸,腰左側佩魚簍形彈囊,左臂應該持彈弓但已不見蹤跡。這正是張仙的典型造型之一。












綜合文史紀錄,張仙是唐末五代時候的人時,故鄉在四川眉山,他的本名為張遠霄,少年時他擅長打彈弓,百發百中,傳說中他某日來到青城山下,見一老翁拿著一把竹弓和三丸鐵彈,要賣三百錢。這老翁兩眼竟有四瞳並且說:“我這三顆鐵彈,能擊散妖靈,破邪辟疫“,張遠霄買下彈弓後的三年,又再與老翁重逢,並且獲得這奇人的功力傳授,自此張遠霄能辨鬼魅,能識星辰,他除了幫人以彈弓驅魔避禍外,也對天上發射彈弓,他說打天上的孤辰寡宿,可讓世上無嗣之人得子。此後,人們撿到張仙射空後墜下的彈子,上有紅點,那些不育的女子佩戴上這種彈丸,便能懷孕。這樣張遠霄就成了世人祈子的張仙。中國歷史上有蘇軾蘇轍這樣的大文豪,也是多虧了張仙的那兩粒。

明朝的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蘇軾的父親蘇洵夢見過張仙手裡捏著兩個彈子,他認為這是生子之兆,就開始供奉張仙神像。後來果然得二子,就是蘇軾和蘇轍。
據民國《眉山縣誌》載,蘇洵還寫過《題張仙畫像碑》:”洵自少豪放,嘗於庚午重九玉局無礙子肆中見畫像,筆法清奇,云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洵尚無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數年乃得軾,又得轍,性皆嗜書。乃知真人急於接物,而無礙之言不吾誣也。故識其本末,使異時子孫求讀書種者,於此加敬焉。”

許多學者認為,蘇老泉為求子嗣去拜張仙畫像和夢見張仙應真有其事,但也反映出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焦慮感。在不少傳統年畫中都有以張仙為主題的作品。所有的張仙畫像都將張仙描繪的飄逸俊秀,和同樣有驅鬼本領的鍾馗造型完全不同,這很可能是因為張仙之說的另一版本影響。

後蜀的末代皇帝是孟昶,他十六歲即位當皇帝,初期他勵精圖治,國勢果然也強盛起來,但晚期則生活萎靡,鋪張浪費,史籍記載,宋太祖攻破後蜀時,發現孟昶所用的尿壺都鑲著珍珠寶石,如此荒唐,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在後蜀亡國之後曾寫下悲憤的詩句:「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也成了宋太祖的戰利品,花蕊夫人對孟昶念念不忘,在寢宮掛上孟昶手持彈弓的畫像,有天宋太祖趙匡胤要來”點收”戰利品時,問道誰是畫像中人?花蕊夫人掰說:「此蜀中張仙神也。祀之能令人有子。」,此事一傳再傳,就成了張仙的另一個傳奇之說。






















朋友指著手機問我為何要拍攝這張仙像,我說道家的廟宇多不可數,但是供奉張仙者寥寥無幾,我的家鄉高雄有座文武聖殿,有供奉張仙大帝但那也只是陪神,主神是關公,廟宇尚且如此,市面流通的張仙塑像更是罕見,這尊王世襄先生半世紀前在地安門古玩店買來的青銅像,是我目前見過最好的一尊,也是最大的一尊(高度49公分),2003年估價僅4萬人民幣,成交價18萬七千元,今年再現江湖,成交價已達43萬人民幣。

我故事說完,茶敘也結束了,小我近20歲的小陳特地來問我說,高雄的張仙靈嗎?
我知道小陳貪杯又喜歡打牌,身子有些孱弱,我附耳對他說,”買一粒藍色的小丸子可能比張仙的那三粒彈子還有效。”


出處:Art Collection, Oct. 2011




















2011/9/8

被遺忘了王國 作者:戴忠仁

神獸大內高手是誰?姓宋?我想的和你不同,他姓司馬。司馬喜曾擔任中山國的丞相,但和國君寵愛的妃子陰姬不對盤,司馬喜知道老闆的枕邊人不好惹,因此不但沒有硬槓,反而利用陰姬和江姬爭奪后位之機,司馬喜主動找上陰姬的老爸,說立后之事包在他身上,司馬喜去找了鄰國的趙王,有意無意的告訴趙王,中山國的陰姬國色天香,婀娜多姿,說得趙王心癢不已,預備派使者去中山國要人。司馬喜回去後對中山王說,趙國勢力強大,不讓出陰姬會遭來戰禍,讓出寵妃,中山王也無威信可言,上上之策是速立陰姬為王后,果然趙王就死心再未提起此事。你說司馬喜是不是大內高手?以上絕非虛構,中山國是戰國初期的一個侯國,它的藝術品才會讓你覺得此物只應天上有。
















考古人員給上圖動物的名稱叫做錯銀雙翼銅神獸,或許考古人員心理也疑忖著「這會不會就是避邪呀?」避邪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獸,是長有翅膀的獅虎造型,而圖中的怪獸頭部額中有一角後彎,雙睛凸出,利齒交錯,舌頭上伸,似在咆哮,全身錯銀,威猛姿態,不言可喻。一九七八年這怪獸在河北省平山縣出土時共有四件兩對,除頭向相反外,形體和各部分紋飾均相同,在此之前,不曾見過此類文物,至於它的功能是席鎮還是陳設品,猶無定論。

秦楚齊燕韓趙魏這戰國七雄,連學子都朗朗上口,至於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紀錄少得可以,所以歷史課本也把它忽略了,一直到一九七四年河北省平山縣的農民拿了一塊刻有文字的石頭給考古人員看,這塊一般河床都有的大石頭卻有著罕見的人為文字圖案,引起了專家重視,最後證實它應該是戰國時期的產物,開挖工作逐步展開,和許多古墓一樣,千百年來的盜墓賊早就光顧過這座墓葬,考古專家並未有高度期望,但現場的一位民工不小心踏空,摔了一跤,也踏破了千古之謎。

原來這個墓室有異常結構,多蓋了倉庫,所以躲過盜墓者的洗劫,出土文物中有個重28公斤的大酒壺,四面刻滿了450個字的銘文。顯示被埋葬者是中山國歷史上一位君王,他的名字叫 (音錯);和周遭侯國相比中山國顯得迷你,而 位居王位時是中山國國力的巔峰時期,中山國雖小但曾勵精圖治,因此不僅能在列強環伺下生存,甚至還乘亂掠奪了大批屬於燕國的領地。

中山王 在位時代的繁華,可以用一張茶几見證,下兩張圖便是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張「案」(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長47.5公分、寬47公分、高36.2公分。所謂案指的是古代人使用的小桌子,這青銅案的桌面應該是漆器,但已經腐朽不可考,可是現存殘餘的案身所展現的工藝水準,讓人嘆為觀止。周身用金銀錯以艷麗的紋飾,案框一側沿口上刻有銘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車,嗇夫郭,工疥。」鑄造工藝精湛,動物造型姿態優美,生動細膩四隻龍頭上各有一個鬥拱,大部分的戰國動物造型青銅器以元鯛和浮雕為主,這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可說是型制上的一大創新。到目前為止,這張獨一無二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被大陸官方列為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 擁有權勢和美女,兩者都是上位者的毒藥,在歸西後不久,這曾經鼎盛一時的王國就國勢如江河日下被趙國給併吞了。










「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國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權衡,犀覺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曰:「吾愿請之,何如?」

以上是戰國策中司馬喜對照王描述陰姬的對話記載。「我從沒有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仙女下凡,她的豔麗用言語簡直不能描畫。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一般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臉蛋、額角,那頭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后,絕不是諸侯的嬪妃。」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希望能得到她,怎麼樣?」

還好考古人員發現的是中山國的藝術品,不是發現陰姬的不朽乾屍,有些美需要距離會更好。



(本文刊載於Art collection design September 2011 )






















(點上圖可放大!!!!!)

2011/8/23

中國版法櫃奇兵 作者:戴忠仁

1936年兩位美國情報人員找上一位教授,請他出馬希望搶先納粹取得裝有「十誡」的約櫃,以免納粹藉著約櫃的法力建立無敵軍隊,於是乎印第安那.瓊斯教授展開了與納粹的鬥志與鬥力的周旋,這就是電影法櫃奇兵的情節。哈里遜.福特靠著這純屬虛構的劇情,在當年創下了四億一千萬美元的票房紀錄。其後印第安那.瓊斯系列演了二十年,哈里遜.福特和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真是削翻了。影迷們恐怕不知道真正的東方版法櫃奇兵,在大陸和台灣真實發生過,而且引起國際搶寶的,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喑啞女性。

●時間:1933年 ●地點:中國山西省廣勝寺

●出場演員:中國僧侶、日本僧侶、農民、學者、政客、骨董商、收藏家、軍閥、國民黨軍、八路軍、日本皇軍……。

那一年,一位誓言要蒐集佛教古籍的範成大和尚,來到山西省廣勝寺,這是一座建於東漢的寺廟,元朝時曾毀於地震後重建,範成在古柏蒼翠的環境中翻閱該寺所藏佛書時,發現一些從來不曾見過的佛經,不久就成為宗教界與文化界重視的訊息,1934年一個叫蔣唯心的人揭開了謎底也引發了風暴;蔣唯心的考證指出,這批佛經是在金代所刻印的《大藏經》。《大藏經》最早在宋太祖初年刻印,稱之為「開寶藏」,《大藏經》可謂佛教之百科全書,精典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曆算、醫藥、建築等領域,但開寶藏早已散失不見蹤影。蔣唯心發現的版本是金代復刻本,因為發現的地方在趙城的廣勝寺,所以一般命名該部經書為「趙城金藏」。這部經典是一部曠世著作,也是中國印刷史上的傑出作品。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四大鎮館之寶,分別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另一個就是《趙城金藏》。

話說金代熙宗年間,山西的一戶崔姓人家有個女兒叫法珍,據說她從小是個啞巴,但後來被一名僧侶把病治好了,於是她許願要為佛教做善事,並開始四處集資、雕刻經書,前後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這一部佛教《大藏經》的刻印;然而,這本在當年就已經引起轟動的經典,卻突然杳無音訊,很難想像一部有六千萬字的《大藏經》可以被遺忘在千年古剎中。六千萬字象徵著佛學浩瀚,也代表著引來覬覦的誘因。

當年蔣唯心在廣勝寺進行研究時,就從附近村民花錢買回一些散失的經典,這說明這部經典很早就逐漸流離失所,寶典曝光後,北京的骨董商有開始設法找尋管道買到《趙城金藏》的經卷,當年北平圖書館善本部,就從私人手中收購了一百九十一卷經典,而出錢利誘的不只是骨董商,更敢砸錢的是日本僧侶。

當時日本佛學界正進行《大正藏》的編輯,想藉此奠定對佛學的研究地位,不過他們被《趙城金藏》的發現所撼動。日方佛教界派人來到廣勝寺,表示願出二十二萬銀元購買,但沒成功。據說廣勝寺住持為此開始「護經行動」,他們把五千餘卷經卷遷移到山頂上的琉璃飛虹塔,並用磚石固封。  

古人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當兵遇見和尚時又有不同發展了。1937年9月,蔣介石所指揮的政府軍14軍軍長李默庵前往廣勝寺,準備把《趙城金藏》運往西安,住持力空和尚極力排斥。1938年2月,山西的軍閥地頭蛇閻錫山又派手下一位師長來到廣勝寺,告訴力空和尚要將《趙城金藏》轉移到山區。不知利空和尚念了什麼經,反正《趙城金藏》原地未動。1942年,侵華的日本軍方已經控制廣勝寺附近,日軍代表說他們要在農曆三月十八日廟會時登臨琉璃飛虹塔鳥瞰廟會盛景。力空和尚深知他們是為《趙城金藏》而來,也不知真正原因為何,當力空和尚對外求援時,八路軍介入了,共軍民兵游擊隊,經四個多小時的搶運,將五千卷藏經全部轉移出寺廟,這些經卷被藏在山洞、廢煤窯內。日軍撲空後當然忿怒,共產黨則很得意這段過程,2011年6月下旬,大陸有家電視台還將這段八路軍護寶的故事搬上螢光幕,成為八點檔連續劇。

1949年《趙城金藏》被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躲過日軍魔掌的九大包《趙城金藏》運抵北平時,專家看到的其實是一堆「破爛」!

多數經卷潮爛斷缺,粘成塊狀,將進一半已經不能打開。中共當局找來四位有經驗的裝裱老師傅幫助修復歷時近十七年,才在1965年修復完畢。2008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複製出版了《趙城金藏》,較完整的《趙城金藏》才與現代人見面。

《趙城金藏》的顛沛流離超出我們想像,1983年大陸山西還有老農捐獻兩卷《趙城金藏》給當局,問他在哪裡發現的?他說路邊撿到的!當年範成和尚發現寶藏的翻版幾年前在台灣也上演過。

2002年,台大歷史系的教授周伯戡先生,偶然發現台北的國家圖書館(過去的中央圖書館)的善本書目中有「金皇統至大定間解州天寧寺刊大藏經」,周教授將之與中華《大藏經》對照後,赫然發現在台灣的這三件佛經就是《趙城金藏》的其中一部分,周教授這重大的發現曾發表於期刊中。

依據周教授的研究,台灣中央圖書館所擁有的這三本佛經是從張繼先生的後人手中買到,而張繼可謂中國國民黨的黨國元老,他甚至是同盟會的創會元老,曾經擔任過國史館的館長,對經文碑帖研究甚深,至於這三本精美佛經是他自何時何處蒐藏已不得而知。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中央圖書館買進了這三本價值連城的佛教古籍,想想看一本八百五十八年前出版的古籍在台灣的圖書館架子上躺了將近半世紀才被發現,真是一段奇妙的因緣。


馬總統應該不會派周教授去大陸把趙城金藏奪回吧!?





原文刊載於art collector and design 2011年8月號


























(點我可以放大!!!!!)

2011/7/13

蕭蕭 蕭蕭已二毛—風流的唐伯虎 戴忠仁


不久前有人拿了六幅已散的「春宮畫」冊頁向我兜售,並說該冊頁是唐伯虎的作品,又說只有唐伯虎的筆力和加上有錢有閒去風流,才能畫出如此精細之春宮,聽得我差點把喝的普洱茶全都噴在畫上。

唐伯虎點秋香大家都熟悉,不過,根本沒這檔子事兒,歷史上的秋香不是婢女而是妓女;而且秋香的年紀比唐伯虎還長二十歲以上!秋香姓林名奴兒,秋香是她的號,據說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金陵(今南京)的名妓。因此,當然有很多人點她的檯。不過點秋香最早的版本是說,秋香有天走在路上,瞥了小夥子一眼,這位名叫陳元超的蘇州書生就被電到了,然後設法喬裝書僮混進大戶人……,最後娶得秋香,以上劇情和我們現今所知相仿。這是明朝的王同軌在他的小說「耳談」所撰寫的點秋香原始版本,到了明朝末年的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唐伯虎就取代了陳元超。馮夢龍一生考試屢考屢敗,考到57歲才靠候補成為貢生,61歲才當上一名知縣,至於真實世界的唐伯虎其功名之途更坎坷,官沒當成還被關進牢裡。

唐寅是在參加全國會考時,因為同伴涉及賄賂加上官場內鬥,唐寅遭到牽連因此入獄,雖然後來被釋放,但他也無意於仕途,回到老家窮到老婆都離他而去,幸而他會畫畫,靠著賣畫的錢,他落腳在一處名為桃花塢的地方蓋了一處住所,整日喝酒和寄情書畫,他還寫了首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復年」這恐怕是唐伯虎一輩子和「桃花」最近的時刻。進出他門戶的沒名女人,倒是有名男人,如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人。他們也是唐伯虎的金主,因為唐寅花錢的本事比賺錢大,經常向文徵明等人周轉才行,這和眾人印象中的瀟灑倜儻迥然不同,而且也顯示當年他的畫也賣得不好。

據說唐伯虎的出生時辰正巧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因此被取了「寅」這個名字,伯虎是他的字,寅年是虎年,伯是長的意思,長子唐寅就被起了伯虎的字,但是現存的唐伯虎書畫中,出現伯虎與白虎兩種不同印章,曾有人著稱, 唐伯虎在父母、妻子、兒子、妹妹相繼都離開人世後,就改稱白虎,這種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顯然改名字也沒時來運轉。因為唐寅還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明武宗的叔叔寧王朱宸濠曾網羅唐伯虎為門客,一度自認要鹹魚翻身的唐伯虎後來發現,寧王意之所以廣納人才是為了要發動政變,唐伯虎最後是靠著裝瘋賣傻,渾身酒臭,被認為是無用的廢人後才得以脫離寧王府,朱宸濠最後果然因武裝叛亂失敗而被斬。之後的唐伯虎也繼續酗酒為樂。

嚴格說來秋香是唐伯虎的師姐,因為兩人畫畫的師父都是沈周,明朝的典籍中還有沈周為秋香畫了一幅畫的紀錄,至於秋香本人的繪畫造詣無法得知,但是唐寅畫美女的確有幾把刷子。

台北故宮的「 班姬團扇圖」、「仿唐人仕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王蜀宮伎圖」都可看出唐寅在人物畫所付出的努力,這幾幅畫中的女性有相同明顯特徵,削肩狭背,柳眉樱髻,但是這些是女的額頭、鼻子、下巴都是塗白,也就是所謂「三白」,簡單的說,這些女性是明朝人喜歡的身材,臉妝則是從唐朝就開始流行的造型。

唐伯虎連死後都是祝允明、王寵、文徵明等人湊錢才得以安葬,所以他生前既沒有追過秋香的浪漫史,也沒在青樓流連的本錢,很多人說唐伯虎因「經驗豐富」所以成為畫春宮畫的高手,全是掰的!

看我差點激動噴茶的老闆指著露毛的絹本春宮畫說:「難得吧!?」我問:「知道唐伯虎寫過,『滔滔 滔滔醉一宵 蕭蕭 蕭蕭已二毛』的詩嗎?」老闆誇我學問好,直說要不是春宮冊頁已散,否則那首詩可能題在上頭,我又喝了一口潽洱,起身告退,就是提不起勇氣跟老闆說,那二毛指的是頭上的黑頭髮與白頭髮!
























北京故宮博的王蜀宮伎圖 台北故宮藏仿唐人仕女圖
































2011/3/3

此琴可待等鈔票


撰文/戴忠仁

日前去看了周董演的”青蜂俠”,劇中有一幕是周董教卡麥蓉彈琴,我以為下一個鏡頭會是周董與金髮美女裹著棉被,結果導演的安排居然是卡麥蓉不鳥我們的周董,這種傷人自尊的腳本周董應該拒演.話說東晉時期,有一位我的先祖戴逵,他書畫一流,琴藝更是不在話下,戴逵深居簡出,不謀仕途,當時的武陵王司馬晞幾次派人邀戴逵去王府演奏,但都遭到拒絕,最後被煩得火了,戴逵當著拿厚禮來邀的使者面前,把琴摔個粉碎大喊” 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我不是王府養的藝人,少來煩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戴逵破琴”,只是我這本家祖先也太衝動了,因為古琴超貴!別說是東晉的琴,2010年中國大陸的北京保利秋拍,一把北宋徽宗的琴就以一億三千六百六十四萬人民幣成交!

周董的鋼琴是彈的,古琴是撥的,古琴到底起於何時,目前無可靠資料.有人說伏羲是古琴發明者,這固然是傳說,不過三千年前的詩經就已有“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描述.曾侯乙墓的發現,也讓我們看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古琴實物,法國的吉美博物館有一尊北魏時期的石刻佛像,菩薩姿態優雅的彈琴,看了讓人都覺得餘音繚繞,我猜那把琴比較接近戴逵所用的琴.

2003年7月大陸嘉德拍賣以人民幣346.5萬賣出了當時天價紀錄的古琴,那是一把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的唐朝古琴—九霄環佩,據稱全世界有二十把唐朝古琴,唐朝有專門製作古琴的作坊,以雷氏家族的作品最出名,其中又以雷威的製琴最頂尖,而其代表作是”春雷琴”.

台北故宮有一把春雷琴,查閱台北故宮提供的資料真寥寥可數,這原本不是故宮舊藏,而是張大千先生所遺贈的,張大千是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前買進的,他認為這是唐朝的春雷琴,不過,有人持懷疑論點.

春雷琴讓許多古今名人都瘋狂和迷惑.宋徽宗是其中之一,他設置了”萬琴堂”專門收藏名琴,其中春雷琴就是最出名的一把,宋徽宗弄丟了江山,也失去了名琴,金章宗完顏璟雖是出身北方的少數民族,但漢化很深,他把戰利品春雷琴視為第二性命,臨死前要求把春雷琴一起陪葬,結果埋進土裡十八年後,春雷琴竟然重出江湖又成為元朝的宮廷收藏,幾經輾轉到了明朝之後就消聲匿跡,沒想到五百年後,張大千說他買到了春雷琴.中國大陸的旅順博物館則在一九六零年代就已宣稱春雷琴是他們的館藏,只是專家瞧過後,只確定那是唐朝所製之琴,但是未必是宋徽宗所珍藏的原件.北京也有春雷琴行蹤,古琴行家鄭瑉說他的春雷才是真的,他的來源是已故琴家汪孟舒,而鄭瑉中稱汪孟舒是從他師父那兒獲得這傳家之寶,再往上推只能據說這把琴是從滿清裕親王府流出的.

03年嘉德賣出唐朝的九霄環佩琴後,緊接著在同一年,名玩家王世襄收藏的唐朝古琴—大聖遺音以八百九十一萬人民幣拍出,據我所知買家是一位台灣電子業的老闆娘.王世襄當年把三件首飾和一部珍貴書籍去當了五兩黃金,又加上她媽留下的翡翠戒子三枚,才買到大聖遺音,可見王老對這把琴的重視.

同樣是大聖遺音,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北京故宮也有一把唐琴大聖遺音,原本就是清宮舊藏,沒想到放在庫房多年後,卻因為屋頂漏水,導致整把琴看來殘破不已,滿清被推翻後,故宮被接收清點,接收人員在賬簿記錄著”破琴一把”!好在後來被王世襄慧眼識名琴,經過專家搶修後,又恢復它”神品”的風韻.在古琴發燒之際,北京故宮珍藏的大聖遺音也不斷被提及稱讚,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青蜂俠”戲殺青了,周杰倫開口要買戲中所開的車,片商阿莎力免費送給周董,好車和好琴一樣,越老越值錢,至於金髮美女嘛,不知道周董和我想得一樣不一樣?






2011/2/15

最牛的丈人和最牛的印章


/戴忠仁

我有三個女兒,如果孫文沒有革命成功,或許我就有機會跟獨孤信一拼,誰是獨孤信?他是西魏的重臣,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屌的丈人,因為北周明帝要喊他岳父、隋煬帝楊堅要喊他外公,他也是唐太宗的外曾祖父!這作古許久的老丈人,卻因為一顆印章而讓後人津津樂道他的身平.

1981年有一位中學生宋清放學路上,撿起一塊形狀異常的黑石頭,而且刻有奇怪的文字.宋清把石頭交給了文物工作隊的人.石頭經檢測是一塊煤精,但煤精上有18個面,其中14個面刻著不同字樣,有“大司馬印”、“刺史之印”、“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等印文,儘管它是紀錄中最多印面的印章,但沒人瞧得出它的來歷.無人聞問十年後,研究印璽的王翰章駐足在這顆印前時,他突然開竅了,經過研究大部分的學者也同,這煤精印是獨孤信所有.

這顆印4.5、寬4.35公分,呈八棱十八面體,十八個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個面鐫刻反字楷書印文,書體為魏體楷書。印文分為行文、上節、書信三種用途,這是中國現有出土的文物中最古的楷書印章。獨孤信的印章特別,人更特帥.

歷史記載獨孤信本名為獨孤如願,他是當時的型男,不僅外型好,也講究打扮,因此人稱獨孤郎,也就是帥哥的意思,現在影視圈的天王恐怕都不忘其項背, 《周書獨孤信傳》有這樣的紀錄:“(獨孤)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你瞧只不過因獨孤信騎馬打獵,風吹歪了帽子,第二天歪戴帽子就成了流行風潮,甚至到了宋朝都還出現側帽風前花滿路的詞句,獨孤信真是魅力無法擋.

出身鮮卑族的獨孤信騎射技巧一流,有多次生擒對手首領的紀錄,他有三個老婆,八個兒子七個女兒,七個兒子當官不夠看,他自己成為三朝的國丈.長女獨孤氏為周明敬皇后;四女為唐元貞太后;七女獨孤伽羅為隋文帝文獻皇后。中國歷史上,目前僅有宋耀如可與獨孤信比擬,因為宋耀如的三個女兒也不同凡響,大女兒宋藹齡嫁孔祥熙(當過行政院長),二女兒宋慶齡嫁給孫中山,么女宋美齡的老公是蔣介石.

獨孤信的煤精印和他這個人一樣特別,乍看這顆印還有些像骰子,而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相類似造型的骰子,同時, 這煤精印到底是陪葬品還是實用品,一直有所論戰,因為印章是在陝西旬陽縣東門外找到,但獨孤信和他的長子獨孤羅的墓誌卻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咸陽被發現.台灣藝術大學的一位陳信良先生曾經發表研究,認為獨孤信的煤精印是生前的實用品,不過我較持保留觀點,因為獨孤信雖歷任要職,但是會把不同時期的官銜刻在同一顆印上,除非他有先見之明,知道自己會換多少官做.同時,中外官場制度對印信均非常重視,官印一定是有其規矩也必來自皇帝授權頒發,獨孤信會用私印刻上官銜用於私人文書?實在沒道理.最重要的一點,這刻印在書法篆刻上有其地位,尤其它是現存最早的一顆楷書印,之所以稀有是因為當時通用的字體是篆書非楷書,不妨想想,吳敦義敢用簡體字或篆書體字刻行政院長的官銜在私章上處理公文書嗎?

獨孤信除了文武雙全,一表人才外,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當年他投靠宇文泰位希為王朝力下不少功勞,但獨孤信越受歡迎之際,他也益發謹慎,上書宇文泰表示想退休回鄉,目的就在減低主子對他的防備,也因此獨孤信反而能以退為進當到大司馬.當宇文泰過世後,姪兒宇文護掌權,有人邀獨孤信一起謀反,結果最後被密告,獨孤信後來在家中被迫喝下毒酒了結一生.

這顆煤精印是否專門刻來作為陪葬品猶須更多佐證,現在這顆印在陝西博物館等著你去研究,我要留下心力去琢磨琢磨,我家女兒未來該嫁給誰.

(原文刊載於ARTCOLLECTION +DESIGN二月號)

2010/11/5

皇朝祕寶 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20101028

珍藏了佛教界重要文物的法門寺祕寶來台了!
受到向陽基金會董事長;前法務部長廖正豪先生之邀,
華人思維學院執行長 戴忠仁先生 昨天出席了這個展覽的開幕式!
展前即受邀與廖前部長聚會,先行瞭解預覽相關重要資料文圖的戴先生,
對此展內容評價極高,迭聲讚好~

您也排個空閒,相約到史博館吧!
浸淫一下大唐文物的風采;
遙想一番盛世的人文風土,宮廷與民情!!





2010/10/3

被火紋身的富春山居(作者:戴忠仁)



  今年初大陸人大開會時,溫家寶說: 「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此後有人積極奔走,終於大陸方面同意讓另一半在大陸的富春山居圖送到台北展覽。當時陳文茜、趙少康在記者會中都讚譽,故宮這次的展覽為文化盛事,他們對這幅畫的評論為何我不清楚,我向來拙於對書畫的研究,而富春山居的戲劇化傳奇歷史,是吸引我的主要因素。首先,這幅畫現今後人得以觀之,是因為有個不孝子!

  這幅黃公望的代表作,在明末清初時被收藏家吳洪裕取得,臨死前他竟要求焚畫殉葬,火光中吳洪裕的姪子吳靜庵心念一轉,決定忤逆上意,搶救此畫,但畫仍被燒成兩段,前段較小後稱『剩山圖』;後段較長稱『無用師卷』。

  另外這幅畫透露出保持頭腦年輕是重要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因為黃公望他作畫時已經七十九高齡,這是一幅巨作,單是現存的無用師卷就橫長639.9公分,原始尺寸當然更是驚人,而且他花了三、四年才畫完,換言之,當時他已超過八十高齡了,可是圖畫景緻透顯他的記憶力驚人,濃淡乾濕的墨色並用可見他的創意,黃公望是元朝人,明朝一位大畫家董其昌看了這幅畫就說:「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可見黃公望腦袋瓜之靈光,若是現在他必定是雞精的最佳代言人。

  曾經抨擊國民黨特權不遺餘力的李敖,上個月去浙江博物館參觀時,館方將《富春山居圖》從恆溫恆濕的真空櫃中取出,讓李敖近距離觀看,真是讓人羨慕的特權。李敖欣賞的是『剩山圖』,是當年被焚燒後較小但較完整的部分,剩山圖曾經失蹤多年,民國二十七年,上海古董店汲古閣老闆曹友卿,拿了一幅畫請畫家吳湖帆鑑賞,吳慧眼識名畫,並且以青銅器交換後,才納入剩山圖為收藏,並且兩人又從原物主家中字紙簍找出被丟掉的題跋!民國四十五年,當時文人活動依舊進行著,經過沙孟海的斡旋,吳湖帆將剩山圖賣給了浙江博物館,也就是即將來台的這幅寶貝。

  唐伯虎的老師沈周,曾經是富春山居圖的主人,有天他將畫交給友人題跋,沒想到被對方家人偷偷給賣掉了,沈周也是記憶超人,他居然憑印象也畫出另一幅富春山居圖,而真跡又輾轉流到董其昌手中,當年愛不釋手的董其昌後來把『富春山居圖』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種下了名畫被火紋身的遠因。

  百年名畫當然是乾隆皇帝重視的,惡習不改的乾隆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還蓋一大堆印鑑,不過到了1746年,又有一幅富春山居圖真品入宮,乾隆認為是贗品,但畫得太好,所以沒丟棄,沒想到抗戰期間這兩幅畫運到上海避禍時,被徐邦達發現乾隆看走眼了,原來後者才是真品!這大概是歷史上極少數沒被乾隆皇帝印鑑蹂躪過的書畫寶貝。至於贗品稱為『子明卷』,與『無用師卷』的真品通通又因國共內戰而運到了今天的台北故宮。

  富春山居圖分離數百年後,終於要在外雙溪團聚,屆時我去故宮參觀,該不會有人把我打為統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