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8

2006頭路在哪裡大揭密

2006頭路在哪裡大揭密
專訪就業情報雜誌總編輯臧聲遠


我想幹你這一行的總編輯跟其他的總編輯很不一樣,你是很多人的救星,你知道嗎?很多人在問頭路在哪裡?正好這是一個新的年度,很多人都在想換老闆,先請教總編輯您覺得展望這一年,職場當中為什麼會有很高的流動變化?

我想,首先從台灣六、七年級生的特性談起,台灣不論是科技業或是金融業、服務業,都發現台灣六、七年級生的流動率其高無比,有些服務業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換句話說,不到一年的其間,有一半以上的新鮮人都陣亡了,所以我想,台灣新鮮人的抗壓性很低,這造成高流動率很大的原因。


那這個有沒有一些數字可以比較的?比如說我們五年級生,在那時候的流動率不高嗎?

其實相對來講的話,像台積電,曾經招募過一批素質非常優秀的工程師,還非常高興,結果沒想到過幾個月之後,很多人大概都離職了,這是他們過去所沒有碰過的現象。有些大型的教學醫院,甚至可以高到前三個月,新護士就有高達到百分之五十的離職率,所以造成企業很大的困擾。

那第二個造成高流動率的原因,我們台灣有很多科技大廠開始外移,除了NoteBook生產線已經全部外移之外,像主機板,還有網通業,另外就是手機廠,也會跟著很快就外移出去,所以會造成很多會在桃園、林口這一帶,很多工廠的生產線已經都停掉了,所以跟生產有關的工程師都必須換工作,否則頭路都已經消失了。

第三就是企業正在進行快速合併,那不論是銀行合併、或是科技業合併,被吞併的那家公司,會造成員工大量流動。因為他在那個新公司裡面因為是次等公民。



換句話說,聽起來在新的一年當中,在職場當中裡面,所謂的不確定因素是比以前高了很多?

對,我們可以這麼看,在明年,只以職場來看,其實明年的能見度是非常的低。在過去幾年都還能夠看到說,有一個主流產業,會是成為未來這一年徵才的主力。比如在三年以前可能是科技業,那最近這二年是金融業,但是展望今年的話,我們看不到一個主流可以來帶領就業市場的主力。

因為金融業現在受到消費性金融泡沫化的因素,所以在今年在徵才規模會大幅萎縮,所以很多文法商科的應屆畢業生,今年要進銀行工作,那工作機會會比去年跟前年大幅的減少,只剩下某些服務業還有零星的徵才,比如有些連鎖鞋店,因為在快速展店,所以說要徵很多店長,門市銷售人員,另外還有像居家賣場,因為台灣最近大家都在換房子、買房子。買了房子之後,他需要去佈置、裝潢,所以會造成像部份居家賣場都在大型展店。



但是這個是季節性的?

他們的展店動作非常非常的大,這個應該是全年性的徵才。


可是好像似乎有個現象,高學歷的人員在職場上面對的瓶頸和障礙是比較大的?

對,其實這就是所謂的「中間人才的危機」。我們看到政府的調查,發現台灣的高階和低階的人才,目前其實都還是供不應求的,但是大學學歷的中間人才過剩愈來愈嚴重,很多大學畢業生只有二個選擇,不是向上提升學歷,去考研究所讀碩士,不然就是向下補位,去卡一些以前是高中職、專科學生的工作,比如說,科技業的大廠,會有一些國立大學生,隱瞞自己的學歷,去應徵生產線的技術員跟作業員,這種情況愈來愈多,或是總機小姐,以前都是夜校生的專利,可是現在在大公司已經清一色都是大學生在做。


生產線作業員的月薪大概是多少?

月薪的話,其實以科技大廠來看,至少有二萬五仟元左右,那如果有加夜班的話,還可以到三萬元。其實比一般大學生要好,因為根據勞委會調查,大學生的起薪大概是降到十年前的水準,平均大概只有二萬三到二萬四。

所以不管是不是刻意隱藏學歷,以追求薪資待遇來說,這是合理的。換句話說,大學學歷在台灣是供過於求的?

對,已經過剩愈來愈嚴重了。


但是您剛剛提到除非是往上發展,因為我記得在前一陣子看到很多的數字,坦白說我都嚇一跳,台灣的研究所恐怕是台灣密度最高的。

對,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唸研究所的比例真的是世界第一高,現在研究所的在學人數,還在唸的有二十多萬人,這裡面除了大學在學生熱衷考研究所之外,社會在職人士,那種碩士在學專班的人數,已經幾乎佔台灣所有的研究生的四分之一左右,有將近四萬多人正在就讀。唸研究所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從上班族,特別是以前專科畢業的上班族,因為大專學歷已經是頂級學歷了,可是現在已經可以發現底下新進的員工,比我的學歷高了二級,員工可能是碩士,主管只有專科學歷,主管的學歷比員工矮了二級,主管現在會掀起在職進修的熱潮。


所以研究所的碩士以上的學歷,在職場上來講,從現實上的說,可能只是比大學學歷來得找工作的機會或機率遇好一點,對不對?

對,其實就是取代了以前大學生的工作。以前這些工作可能是大學生做的,但現在是由碩士來做。


相對的來說,在今年再過個四個月,就會有一票人離開學校,不管是大學的或是研究所,所以相對的比較起來,畢業生要面的求職、就業的壓力要比以前要大得很多?

一定會比去年大很多的。雖然現在政府調查的失業率不斷的在下降,已經從最高的五點二五,降到現在只有百分之三點九,去年十一月份首度跌破百分之四的關卡,但是去看細項的內容,會發現,在網路上做網拍業,或是擺地攤,或是個人開個小型工作室,屬於這種低度就業型的工作。

因為台灣的個人工作室在過去這一年當中,從二萬千個爆增到六萬六千個,一下子變成三倍,等於說一下子增加了四萬多個個人工作室。那如果說這四萬工作室創造一個工作機會來算的話,就幫台灣降低了零點四個百分的失業率。



所以很多的失業率的下降,事實上是一個假象。比如說有些人在大賣場打零工,打零工這事實上也不算失業,但實際上的薪水比外勞都還不如,可能只賺一萬元都不到,那這個也不算失業。


過去我們有提到所謂隱藏性的失業,不過隨著歲月的不同,隱藏性的失業好像也不能完全的顯示出我們所認知的失業的狀況。不過,您剛所提到的流動性增的情形,是不是其實也跟您剛才所點出來的,有些人有意願、甚至有能力,變成個人工作室,或是靠著網路來糊口。六、七年級生總是比較容易接觸網路,那也是造成流動率高的原因之一?

對,因為台灣現在的六、七年級生,事實上對職場、對工作的不滿意度是很高的。第一個就是說,現在的薪水起薪破壞得太嚴重了,很多都是倒退到十年前的水準,甚至像是護士,已經倒退到二十五年前的水準了。他們對薪水非常不滿意,然後在升遷上面,速度非常的慢。根據調查,六、七年級生認為要出頭天,是靠升遷還是出來創業,他們認為升遷是沒希望,是看不到希望,他們寧可出來創業,第三,因為收入被破壞得很嚴重,年輕人又背負了很高的卡債,卡債負擔很沉重,也逼他們靠一份死薪水已經無法維持生計,這都會造成降低對工作的認同感。他會覺得自己出來小本創業,微型創業都更有可為。


可是這種微型創業,就您長期在就業市場裡的觀察,對一個人在職場裡的成長或是未來事業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情嗎?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在做微型創業,但根據調查發現,微型創業的平均創業只有一萬五仟元,所以換句話,是低於法定基本工資。很多人會做微型創業,有一個動機是因為不喜歡受到組織的束縛,想追求自由自在,在日本叫做Freeker,就是所謂自由工作人,這個事實上對個人生涯發展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因為真正你要創業的話,最好是曾經有在一家大公司裡面工作,你能夠看到組織如何運做的?你要怎麼找人?財務怎麼管理?有幾年工作經驗再出來創業,失敗比例會比較低一點。


您現在所收聽的是中廣新聞網,為您所播放的新聞放輕鬆,今天接受我們訪問的是就業情報雜誌的編總輯臧聲遠,臧總編輯。剛才我們提到在今年恐怕是整個就業市場當中,又是流動率很高的一年,那微型創業我相信可能在未來一年當中會是有相當明顯的成長趨勢。對於不是想要微型創業,對於想要轉換工作的而言,我們現在大概可以預看出來什麼的行業是適合考慮去做轉換的?儘管看不到什麼主流的行業。

我想有一些科技代工業的相關的從業人員,一定要有很高的危機意識。因為台灣的代工業會很快的萎縮,所以一定去留意,比如說不能排斥傳統製造業。台灣的製造,事實上給的薪水是相當不錯的。比如說看年終獎金就知道台灣製造業的行情是相當不錯的。所以可以把你的舞台放得更廣,到傳統製造業去。那服務業的話,我是覺得也是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工作機會。


是,那麼我想有一個題目可能不是我今天的主題,會不會有很多人的就業市場的腦筋已經動到中國大陸去了?

確實,愈是高階者想去大陸的念頭愈強烈。根據調查,中國大陸目前需要七萬五千個有國際化經驗的經理人。但中國大陸本地只能是供三千多個,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必須從新加玻、大陸、香港,大舉找一些國際經理人。可以看到比如說做物流的、做科技的在徵求有生產線經驗的廠長、品管,乃至於像是有一些金融業,像是做消費金融的,因為大陸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或是說你是做一些有農業方面的,農業技術和食品管理方面的,大陸也非常需要台灣這方面的專家。


過去我們說台灣有南北的差距,最近我聽到很多職場上的專家告訴我們說,很多人才需求開始在台灣內部、島內,有人才流動的情形。好像有些科技專長的人是在中科,在中部地區需求量是比較大的?

對,其實上中科的成長率是非常的驚人,中科在短短的二年半之內,已經吸引了超過一兆新台幣的投資。以台南科學園區,南科為例,歷經半年才吸引了五千憶,可是中科在二年半之內已經超愈南科了。台灣最大的代廠就在中科,那12吋晶圓廠現在也是全部在那邊新建。以科技大廠來看,中科,內部都要大排長龍才能夠申請轉調到中科去。這跟過去的南科是不一樣的。南科早期是沒有人想去的,可是中科是大排長龍。所以由此可見,在當地現在很多的傳統製造業。那邊需要的技術員非常的多。所以很多傳統製造的工人都被光電業吸走了。很多製造業的,甚至連老闆、連他的秘書,或是公司高層主管,都要跳到生產線第一線去工作,因為工作不夠了,老闆都要自己跳下來做。可以想見當地的就業有多麼的熱絡了。


是!可是我想不管在什麼樣的地方工作,很多人總是關心著一件事情,就是到底我可以拿多少的錢、待遇的問題。講到這個我就在想,好像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從十年前,還是八、九年前,到現在一直沒有增加過。論到所謂的薪資,在今年你們的研究或者是對趨勢的探測,覺得薪資有可能會提高嗎?還是會縮水?

根據調查,台灣各行各業,企業會願意調薪的家數微乎其微。因為去年有勞退薪制,一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或許企業主本來要調薪,現在增加六%的成本就轉嫁過去了。薪資沒有調漲,可是我們的物價在快速的飆漲,會造成實質薪的負成長。那這是第一個趨勢。其次就是很多上班族,發現他必須去賺取他的第二份收入,就是靠著打工、兼差,或是開個人工作室,去接案子。所以這個在過去在職場上是一個很大的禁忌,或許是會被認為是對公司不忠誠。但是在未來我覺得這各禁忌已經慢慢被打破了。


所以,兼差的情形如果會愈來愈多,表示這個人有一頁以上的專長?

其實這個目前這種兼差的工作機會非常的多,形形色色,幾乎是無所不包。比如說做網頁設計的,像是記者的話,外面接外稿的機會,做攝影的話,去外面拍抏的機會,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就業情報雜誌的總編輯臧聲遠一塊來分享他的觀察。我們看到了一些訊息似乎比較是不樂觀的。不過我們相信每一個人如果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才,人才總是會出頭天的,相信您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非常謝謝張編輯上我們的節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